NEWS最新消息

2024/02/20 經濟日報社論/重新定位新南向政策

經濟部長王美花接受日經新聞獨家專訪,強調新南向政策奏效,台灣的南向投資額2022年首次超越對陸投資。 聯合報系資料庫


新南向政策是蔡政府對外經貿政策主軸之一,除了拓展與新南向國家經貿關係外,也有降低對中國大陸經濟依賴的作用。未來在兩岸關係不太可能改善下,預估新政府會「蔡規賴隨」,持續推動新南向政策。不過新南向政策即將滿八年,仍有許多待精進之處;建議賴政府應調整目前推動模式,才能有所效益。

首先必須重新界定新南向涵蓋國家範圍,當初蔡政府洋洋灑灑共列出包括東協十國,以印度為主的南亞六國,以及澳大利亞與紐西蘭,合計共18國,以彰顯與先前南向政策16國的差異。但是各部會仍是以容易推動的優先,資源集中在原先與台灣經貿關係密切的國家,其中不少措施只是新瓶裝舊酒,部分政策更是疊床架屋,因而有關國內訪問團絡繹不絕,當地國政府及台商不堪其擾的傳聞一直未曾間斷。

反觀資源甚少投入與台灣關係疏離的國家,在資源分配不均下,台灣與新南向國家連結更趨於兩極化;18國只是徒具虛名,更達不到原先設定「一國一平台,一國一亮點」的目標。

以柬埔寨為例,柬國對台灣不友好是事實,但在柬國有不少台商及台僑,仍有發展切入空間。但由於欠缺系統規劃,以及接受新挑戰的決心,新南向政策甚少著墨於柬國。直到爆發國人被誘拐至柬國的詐騙事件,才發現幾乎毫無溝通解決的管道,兩國關係不進反退。

另外,新南向政策仍專注在開發中國家,集中在貿易及投資領域;幾乎沒有觸及新加坡、澳大利亞及紐西蘭等先進國家,也沒有善加利用新加坡及紐西蘭與台灣自由貿易協定(FTA)的平台。事實上,上述國家各有優勢項目,新加坡的服務業,澳大利亞的原物料資源,紐西蘭的農產品經營模式,與台灣互補性高,有不少合作空間。

新南向18國中有13國屬於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(RCEP)的成員,其中七國亦屬於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(CPTPP)的成員。RCEP及CPTPP均已生效,對台灣的衝擊已經發生;可惜過去政府仍侷限在以降低對台灣出口衝擊的傳統思維,忽略了其他可以加強合作的領域。

基於此,未來應先針對個別國家,做一基礎研究,去蕪存菁盤點目前推動措施,再依據國家不同屬性,訂定不同的切入重點。新南向標榜以人為本,互利雙贏;但現在許多措施並非由對方角度出發,而是要解決台灣經濟問題,例如台灣對新南向出口以降低對大陸依賴,也要摒棄一些如補貼來台觀光急就章的措施,應徹底改變目前供給導向的方式,必須由當地國家需求面出發,建立與這些國家建立長期夥伴的關係。

其次,新南向政策啟動後發生美中貿易戰,中國大陸被西方國家圍堵,以及新冠肺炎帶動全球經貿環境劇變,但可惜蔡政府並未順勢調整相關措施。目前新南向地區重要性大增,更成為跨國企業降低營運風險,建立信賴夥伴關係的首選。特別是東協及印度,近年來成為外人投資的新亮點。而去年台灣對東協投資,甚至已超過台灣對大陸的投資,東協已成為台灣海外投資最主要的地區,政府也順勢宣稱新南向的成效。

但是此波投資主要是由於環境變化所帶動,而非由政策驅動。台商投資的動機、型態,以及營運模式,與以往均有差別。不單純粹進行加工生產,而更具有替西方國家落實「友岸外包」,建立信賴關係的推手。

政府應利用台灣在東協及印度新投資布局機會,順勢建構或更新投資保障、租稅,以及其他協定。另外也應針對台灣投資型態及各國特性,推動雙邊產業合作,並建立人才交流的平台,才能跳出目前新南向政策的瓶頸。

資料來源:聯合新聞網